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> 2003年第4期
编号:10396692
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2003年第4期
     【文献标识码】 B 【文章编号】 1606-8106(2003)04-0565-02

    随着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,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,本文从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入手,探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。

    药物在帮助人们治疗、预防、诊断疾病的同时,往往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[1] ,例如:副作用、毒性反应、依赖性、特异性反应、过敏反应、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。随着对西药不良反应的认识,中药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少,而得以迅速发展。舆论宣传,各行各业对中药的评价也越来越多,中医中药所应用的范围也日趋广泛,除治疗、诊断、预防外,还运用到滋补保健食品、饮料、美容化妆、保健服饰等各个方面。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,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,因产生毒副反应而致死亡的病例亦屡见报道。中药的不良反应 [2] 主要有:毒性反应(恶心、呕吐、肝功能异常、眩晕、头痛、失眠、嗜睡呼吸抑制、甚至死亡)。过敏反应(药疹、水肿、皮炎、支气管哮喘、休克)。有的还可引起:低血糖、脱发、女性月经不调、先兆流产等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

    1.1 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 中药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由来已久,给临床用药带来混乱。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,北五加皮有毒,南五加皮无毒,如果对此不知,则可因使用北五加皮不当而中毒。以假乱真也屡见不鲜,如有毒的商陆当人参用,可引起毒性反应。

    1.2 药物的固有毒性 中药里许多药物有强烈的毒性,如乌头类、砒霜、雄黄、红娘子等。这些药如果使用不慎或用量超过安全范围均可使人中毒或导致死亡。

    1.3 辨证失当,药不对症 有的医生常寒热不分、虚实不辨,药不对症,不仅治之无效,使病者难愈,甚至导致严重后果。

    1.4 配伍不当或剂量过大 配伍不当有两条:一为杂伍,药味越开越多,剂量愈开愈大;二为滥伍,有的医生拘泥于医典,以偏概全而不知变通使之雪上加霜。有的药,剂量必须严格掌握,随意加大药物剂量、超剂量用药,即使毒性低的药物也易中毒。而病人不遵守医嘱,擅自超量服药而致的各种毒性反应也常有所闻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.5 炮制或煎煮不当 炮制能减缓药物的毒副作用。但临床上该炮制而不炮制,生熟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。有的毒性药物炮制的不及时,有的炮制方法不当,没有遵循基本法则,如:汤剂加水量、火候、时间、取汁量、药物先下后下等,使有毒类药物毒性未减。

    1.6 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 有的药物在剂型或服用方法上有特定的要求,违者服后可致丧命,如砒石不可制成酒剂,鸦胆子必须去壳取仁包服,否则易蚀灼口腔、食道、胃肠。

    1.7 调配工作不慎 毒性药物管理不严、调剂人员粗心大意误将良药配成有毒药品。

    1.8 个体差异与过敏体质 不同年龄、性别、身体素质、生理状况的患者,对药物的敏感性、反应性、耐受性不同,有的人对无毒药品也可引起不良反应。

    1.9 疗程过长造成的蓄积中毒 某些中药长期服用易导致蓄积中毒和身体依赖性,如含汞、铅等金属药物长期应用可蓄积中毒,人参长期服用可出现人参滥用综合征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.10 药物宣传不科学 药品说明书和药品广告对其药物功能主治夸夸其谈,但对不良反应却一无所知,将人们引入了误区。服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而惊呼上当。

    2 预防措施

    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,严重的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,为确保中药安全用药,必须做好如下工作,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。

    2.1 加强思想教育,提高业务水平 从事中医中药的人员应注重提高职业道德水平,从思想上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性、严肃性、提高责任感。使临床医生熟悉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。了解现代药理和病理研究最新成果,以保证施治正确。从事调剂人员应首先认真审查处方、辨别药名,调剂时剂量一定要准确,切记不能随意更改处方中每味药物的用量及配伍的比例,要用分戥退数法称量每味药总量和分剂量,不能以“估”代“称”,该单包要单包,一定要向病人交代清楚用法、用量。以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2 健全药物管理制度规范中草药的收购、加工、炮制、销售活动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,在生长各个阶段中不同部分如根、茎、叶、果实、种子等所含有效成分的量不同,药性强弱也随之有很大差异,中药材素来讲究“地道”,“凡诸本草、昆虫,各有相异产地,气味功力,自异寻常”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,严防假、伪、劣质中药在市场中存在,对中药饮片严格规定时间、地点、部位采集,以保证中药所含成分稳定,使中药不良反应尽可能得以明确和预料,以防严重不良反应。临床上所用很多中药,尤其是一些峻烈性中药,更需要经炮制以制毒、去毒或改变与缓和药性,只有按处方上炮制要求,“当煎则煎”,“当煮则煮”,以方炮制,以法炮制,才能确保安全有效。

    2.3 加强现代药理、毒理研究 建立药理、毒理研究模型,寻找新的检测手段,健全中药质量标准,从药材外观性状到活性成分的含量各方面控制其质量。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。

    2.4 建立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及时掌握中草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情况,尤其是将民间使用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挖掘出来,建立全方位的中药监测系统,从而可及早做出判断,争取预防的必要措施。

    2.5 限制或慎重使用“纯中药制剂,无任何副作用”的宣传性广告用语 尽快使人们认识到中药也有副作用,改变中药“有病能治病,无病则健身”的错误观念。其次,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深刻认识,使他们在对病人使用中药时引起高度重视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 徐叔云.临床药理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9,122.

    2 王鲁平.药品不良反应题录集.北京:气象出版社,1999,467-532.

    (编辑 于少伟), http://www.100md.com(江志萍)